

郵政是社會近代化要素構件之一。革命性地超越只為皇家官府服務的郵驛制度,近代郵政在中國的起步,發(fā)軔于天津。
那是清光緒四年(1878年)早春,津海關稅務司德催琳受命,以天津為中心,在北京、天津、煙臺、牛莊(營口)、上海之間試辦郵政。是年3月23日,德催琳在津發(fā)布公告,開始面向公眾收寄郵件,服務華人,也服務洋人。這成為中國近代郵政開張的日子。因為由海關試辦,初時就叫海關書信館。天津海關書信館設在海河岸邊海關大公事房內。在這里,德催琳籌劃了中國第一套郵票——大龍郵票的印制和發(fā)行。這套郵票一套三枚,面值為5分銀、3分銀和1分銀,圖案為云水之間龍戲珠,又因票幅較大,習稱大龍郵票。它于中國郵政元年的7月24日,首發(fā)于天津。
1880年初,海關書信館改稱海關撥駟達局。將英語Post(郵政),音譯為撥駟達——撥馬即達、駟馬難追,那叫一個快,洋字母化為動感畫,真是信達雅,其妙天成。1884年天津海關撥駟達局遷入一座青磚樓房。這建筑中西合璧,磚壘的羅馬柱、拱券窗,精美磚雕點綴著西洋花飾。從此,天津郵政的樞紐機構,在這座樓里收發(fā)寄遞,三十余載幾易名:大清郵政津局、天津郵政總局、直隸郵務管理局,等等。這座樓房在解放北路,是我國僅存的清代建造的郵政局房,如今成為天津郵政博物館。
·更多新郵速報快訊、短時促銷秒殺、特價大版冊搶購、微信特惠
征訂,請用微信掃以下二維碼關注本站官網(wǎng)微信公眾平臺:
微 信